红网时刻通讯员刘昌来常德报道
津市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享有“江南明珠”之美誉。年,津市高新区不断推进建设,园区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链招商和项目建设纵深推进,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年新建产业项目14个,其中已开工项目12个,开工率达86%。
创新招商方式“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园区扎实招商基础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主动对接项目,1-10月共跟踪接洽项目40余个,接待或对接客商余批次,全面搜集了上海东方龙、中产网、中金招商、谷川联行四家招商服务外包公司信息,并进行优劣势对比分析,形成汇报材料,为开展平台招商提供决策;先后协办及组织企业参加中联重科常德企业全产业链招商对接活动、“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北京站农产品博览会、津市市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推介会等系列专场推介活动,对接发布了一批重大项目。
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及其他产业上下游为依据,策划包装个产业项目,确定招商的目标方向,形成招商地图;创新开展基金招商,按照“*府引导、市场运作、循环使用、提高绩效”的原则,设立2.5亿元“两湖”生物医药创投基金,用于扶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与越秀金控、常德财鑫公司共设10亿元常德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基金,支持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重大项目在津落地。目前已有5家新入园企业获得了基金扶持。
为产业发展找准支撑科技创新日臻提质
积极推进“三名”(名院、名所、名校)工作。园区结合重点院所库、重点人才库、重点项目库,开展院企对接活动。对外大力宣传推介,加大对接合作力度,增强对知名科研院所和人才的吸引力;组织引航生物、玉津医疗、科益新、天泰天润等企业参加国家创新创业大赛喜创佳绩;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对接江南大学,共建常德市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产业园—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转转移化中心,鸿鹰生物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的院士工作站获批湖南省院士工作站,形成了良好的开放合作格局。
园区基金渐趋完备,设立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现已支持引航生物、玉津医疗各万元。年湖南高新创投集团与常德财鑫金控在津市已设立2.5亿元“两湖”生物医药创投基金,已投资1亿元用于扶持康捷生物、格瑞生物、科益新生物等企业的发展。今年6月,园区引进越秀产业基金、常德财鑫与津市*府共同出资10亿元合作成立常德嘉山越秀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投资基金。园区设立产业基金总额达12.5亿元。
资产盘活不断增效,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资金激励引导、给予商住楼购买补贴、创新土地供管方式和进行企业风险防控五项具体措施成功盘活了一批闲置低效企业。如湖南省南北特食品有限公司在公司闲置土地上建设二期项目,现已开始主体厂房动工建设;津市嘉山实业有限公司收购湖南科凌新能源有限公司破产资产,打造为高新区创业研发平台;旺森农牧竞买湖南津佳兔业科技食品产业有限公司破产资产,成立湖南津佳兔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0万只肉兔加工项目。高新区还出台*策鼓励企业员工购买园区楼盘,一方面奖励企业优秀员工,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中设商住楼盘活力度。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大力提升服务水平
基础配套方面累计完成征拆及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建成了5个安置小区,安置户,新建道路26公里,形成了“五纵五横”棋盘式路网;功能配套方面,标准化厂房、KV变电站、热电中心、工业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一应俱全。
目前,园区蒸汽管网主管网实现全覆盖,津市港正式开港运营,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启动PPP建设;服务平台方面,双回路供电系统有序推进,固废处理中心已签订正式协议,园区产城融合度进一步提高。
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激发园区活力
理顺人事体制,完善人事关系,破除了管理体制“瓶颈”,充实了队伍的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了园区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完善了财*体制,在原有财**策的基础上,建立了分税体制,从年到年,园区税收地方留成增量部分与市财*实行5:5分成,如嘉山实业年之前形成的债务,还本付息与市财*协商解决,年之后形成的债务由园区自筹解决,今后新增融资所产生的利息,市财*以奖励资金的形式给予扶持。
优化了工作机制,明确考核新方案,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干部联企方案,确保了招商实效、服务精准;建立工作新机制,探索建立*工委会议决策机制、月工作例会调度机制、周工作碰头会推进机制三大工作机制,创新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并与年底绩效挂钩;调整建立自主决策机制,对“一事一议”产业项目,单个奖励不超过万元,对嘉山实业资本入股的项目,不超过万元;对用地在50亩以下的项目,由*工委会议研究决定,报相关市领导备案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