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徽商
康熙平定三藩之后,湘西北重归安宁。位处南北交通要地,九澧门户的津市,商业日趋繁荣,渐入佳境。乾隆《湖南通志》载:“楚南民朴,所需者日用之常资,故富商大贾亦不出其间。惟米谷所聚,商贩通焉。其余则小肆而已……澧州居辰、沅之总汇,舟车担负必集于常,而松杉、桐油、盐米之类比集于澧之津市。洞庭以西,市镇之殷繁无过于此。”
雍正十三年,澧水上游土司改土归流,津市商业进入鼎盛时期,各类货物云集,牙行铺栈林立,赣商、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往来其间,津市商业初具规模。《澧州志》载,津市河街“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
清末《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曾记:“.近以省会长、善二县城内、城外,省外长沙县属之靖港,以及湘潭、益阳、武陵、衡阳、清泉各县并澧州所属之津市、会同所属之洪江均作为繁盛,其余各州县市镇概作为偏僻。….查帖费、验帖费,各属以常德、津市、湘潭为最。”
津市商业的蓬勃发展,引来了各地商人来津发展。《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亦有:“各属会馆,以籍贯分,江西曰万寿宫,福建曰天后宫……”在津经商的十三省人中,赣商为首,徽商次之,徽商又以宁国商人为主。
宁国商人是徽商分支,严格说来晚于徽商。主要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若论宁国商人,莫过于泾县朱家。朱家先祖原籍婺源,宋南渡迁泾县,是泾县望族之首。胡温玉《泾县乡土记》载:“朱氏族大,散居于县之东乡,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人文蔚起,朱理之*事,朱村(王存)之辞章,至今族人能称道之,世业盐,财富甲于一邑。”
津市的会馆和江南各地一样起源于明末,康熙年间逐渐增多。陶澍就说:“会馆设在市廛,为众商公所。”会馆寄托的是乡情亲情,每逢佳节,同乡之人,无论关系亲疏,富贵与否,语同音,食同俗,祭乡土神,演家乡戏,亲不亲,故乡情,思亲之情,乡愁之苦,在这里得到了慰藉。江南会馆成为联络徽籍人士的纽带,苏皖商人在津市组成了一个小社会。
会馆还规定按经营所得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并置有房屋田产以收取租息,用于救济本地贫病无依、失业及死亡者。公馆公所对同籍人士的生养死葬予以资助,失业者救济,年老不能经营者资助返乡路费,或者因病延医供应汤药。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放有《乾隆四十二年查办彭理寄顿家产案》里,有江南人叶开元、叶仁立在津市开有开元典当,这是目前能找到关于津市徽商最早的文字记载。最详细的记载则是道光年间泾县朱在其所撰的《津市重修江南会馆碑记》。碑记:津市“殷赈骈堕之区”,康熙九年,津市徽商创建江南会馆,初规模不大,又屡遭水灾,后会馆被毁。道光二年,包括泾县商人朱惇元在内的七姓徽商倡率重修江南会馆,耗白银二万多两,道光三年落成。朱在其说:“所以敦乡谊,齐物价,平息争端,制良善”。
《津市重修江南会馆碑记》的石碑去向不明,幸好泾县嘉庆进士朱珔所著《小万卷斋诗文集》,收有《津市重修江南会馆碑记》全文。《小万卷斋诗文集》影印本文物商店有售,价格太贵,标价元,无缘一睹全文。
在津市交通局的院子里,至今还可以看到残缺的石梁和石柱,上面密布的裂纹是关于江南会馆的记忆。
联乡谊是与祀神祗联系在一起的,各地商人都祭祀各自的的神祗,津市江南会馆祭祀的神祗是三元宫。关于三元宫,有人说“江南会馆。相传旅津江南籍人(以安徽南部为主,并包括江苏、浙江等地人),为庆贺家乡连中三元(旧制科举头、二、三名进士,称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遂筹款修建此馆,故名,今不存。”
坊间传说,我疑有误。何谓三元,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根据上关日赐福、地关日消灾、水关日解祸而来。不过徽商建会馆,也有供奉“乡土神”朱熹,据光绪《婺源县志》记载,在江西景德镇,婺源商人筹划新安会馆,“阅二十载,竣事,奉朱子入祠”。
三元宫是道观,一般分前、中、后三进院。前院由5个殿组成,中为观音殿,供奉圣观音、吉祥观音、杨枝观音等;观音殿东侧是关帝殿,供奉关圣帝君,关平、周仓等站立两侧;关帝殿东侧是八仙殿,供奉传说中的八仙;观音殿西侧是药王殿,再西侧是龙王殿。5个正殿两侧前,各有配殿,东为三霄殿,西为马祖殿。中院东侧有娘娘殿,供奉海神娘娘、厚土娘娘、女娲娘娘。后院的三清殿为主殿,供奉道教最高尊神——元始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帝、神农三位华夏祖先;三星殿供奉福、禄、寿三位神仙。
陶澍早年在澧阳书院执教时,曾给果园的太子庙题联,雨过空山问磬声,佛火分灯照读书。他也曾给三元宫题联,鸟飞天外山如镜;人到云中海似杯。另一副是,海甸涌名山,烟复云回,位业真灵参五岳;洞天开福地,阳舒阴(上雨下言),馨香瑞应启三元。
郭嵩焘也有一首题为《夜宿三元宫》的诗,诗云:“遥夜江山静,丛林桧柏幽。星云依绝壁,泉后带残秋。殿壁灯微暗,阶池水细流。道人知客意,置酒对林邱。”和他同时的作品《接龙桥》、《会仙桥》、《观音岩》一样,都是在衡山所作。
会馆设有义学,让本地域的贫寒子弟也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津市九完小前身永安小学,就是江南会馆的义学,七十年代的九完小曾设初中班,迁到北大路后,更名津市三中,即现在的双济学校。
和许多寺庙会馆一样,江南会馆也有戏台,上演的以昆曲居多。虽然无法考证最初的徽商到津市的时间,但昆曲流行与徽商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那里徽商生意兴隆,那里就有昆曲流行。明嘉靖三十六年,上荆南道徐东溪在澧州作《古诗四首》,即有“亮哉托越调,悠然谐楚吟”。龙膺的《诗谑》亦有“腔按昆山磨嗓管,传批水浒秃毫尖。”可见在明朝中叶,徽商在沅澧流域已成气候。
(“津市江南会馆戏台”)
年,戏楼改建,易名“中华大戏院”,因系露天场,故名“露天戏院”,可容纳余人,经理易鹤仙,解放后,更名红旗剧院。戏院南面的茶社(后来的解放路饭店),称露天茶馆,每天有艺人在茶馆说书。
现在很难区分津市商人中那些是徽商,那些是晋商,那些是本地人。朱姓人就更不用说。有些在津市的徽商生意越做越大,把店开到外埠。中科院某著名院士的祖父就是在津市出生,后来举家迁往宜昌,不久又迁往汉口。第一汽车厂副厂长、总工程师胡传聿在津市出生,祖籍安徽泾县,由于*阀混战,家里布铺倒闭,年举家迁回安徽。
宁国商人除朱家外,还有胡、洪、郑、汪四大家。咸丰5年(年)徽商胡齐官在津市开办榨油作坊,为津市榨油业之始,后多家油榨坊相继开业,形成油榨坊一条街。
津市的徽商的商业网络一直延伸到九澧各县,光绪《慈利县志》载:“吴客自津市来市者,咸萃县城及东洋渡,故县城东洋渡有木子行”。
读民国文人的文章得知,自古就有“湖北的沙市,湖南的津市”和“湖北的荆州,湖南的澧州”的说法,荆州和澧州自古就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事要地,津沙又都是两州的商业中心,两地有太多的类似之处,但荆沙地处长江,历来地位和繁荣程度都高于津澧。就是沙市徽商也比津市多,泾县的宁国商人在沙市曾设泾太会馆。
作者手记:我站在澧水码头上,耳边响起欸乃的橹声,迷雾中,仿佛看见一群徽商,告别妻儿,夹着雨伞和包袱,登上装满徽州茶叶、纸墨的夜航船,从徽州的大山深处出来,溯江而上,经过漫漫苦旅,来到津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去过,他们的子孙对那里的唯一记忆,就是祖籍安徽。
数百年后的今天,徽商的后裔又一次背起了行囊,怀着朦胧的憧憬走向远方,故乡在岁月流逝下,渐淡了,渐远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