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秘史·皂角市码头
——唐明哲
我不是皂角市人,因为文章的需要,我去采访皂角市。皂角市其实不是市,只是一个镇。年5月25日,我驱车赶往石门皂角市,站在小镇街头,远远地似乎看见一个女人撑着油纸伞,扛着包裹,趟过洛家溪,顺斜坡走上老街,立住,喝彩道:“哦,这个码头就是皂角市”。“皂"字讲得又重又长。而且“码头"是石门方言“地方"的意思,现在早就不讲了。我跟着这个古代女人走进了皂角市,也就走进了皂角市的历史。据载,清光绪二十二年(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年)间皂角市市场已初具规模,在皂角市、竹板桥(今白云)、桅市等地,已形成较大集市,有大小店铺80余家,较大商号20余家。大约40年前,石门境内除县城外皂角市的确是个热闹的去处,不仅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而且是县城通往阳泉、磨市、所街、泥沙等数十个乡镇的必经之路。当时石清公路未通,两三百里的渫水就成了贯通石门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而湘西北叠叠皱褶的山峦全都赶在皂角市集结,成了仄壁的皂角峡峪,各路货船冲出峡口就在此停泊,每天总有数十只船泊在岸边。于是皂角市便有了饭铺、豆腐坊、戏台、天主教堂、万寿宫以及吊脚楼女人与水手的故事。
下街顶头有一家铁匠铺,总见那小徒弟把风箱拉得“呼—哧,呼—哧"地响,火苗一窜一窜老高,老铁匠从炉中夹出烧红的铁坯子,放在大砧上用小锤子叮叮地敲,大徒弟赤了膊抡起大锤,瞄准师傅指点的地方当当地猛砸,那“叮当叮当”的声音很有节奏,待打毕,老铁匠用钳子夹着锤炼成形的东西浸人水缸,"穷”的一声拖出来便是一把崭新的菜刀、弯刀或锄片儿。我走在皂角老街,那“叮当叮当”的师徒打铁声似乎仍在老街的某个木板房里回响。下街小巷里还有一棚榨坊,那是个快活的去处。走近巷口,即可听见粗豪的喊叫“衣哟嗬~嗨!”"嗨”声发自口中,同时,撞杆冲击榨楔,发出“砰”的巨响,撞杆炖钵粗丈把长,五六十斤重,吊在屋梁上,一个或几个赤膊大汉捉住撞杆一边向后退一边发出山歌样的曲调——那曲调必定绕了许多弯儿极尽缠绵悠长之能事——退到不能再退的时候,再飞步上前,大吼一声,全力一击,那威势不啻于地动山摇。我似乎从这巷口里听出了哲理,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我又似乎被这巷口的“衣呦嗬~嗨”声所沉迷,找不到回家的路。中街是皂角市最繁华的地方,街上豆腐坊、理发店、肉店、篾匠铺、缝纫店比比皆是,南货、北货、杂货店都是安了梭门的,早晨一起床便可听见各种下梭门、打招呼开门迎市的声音。这中街上有几样东西是石门出了名的。最出名的晏恒泰染房又叫恒泰染行。这恒泰染行制作一种老印花被窝,出口津市、汉口。印花被窝土家族人称为“西南卡普”,是土家地区的特产,手工艺品,土家女孩出嫁一定要嫁“西南卡普”。皂市的印花被窝很出名。老印花是通过雕刻后印上被窝的,一块一块的,一直到被窝烂了印花却不褪色。现在只剩下染行残破的房子了,后人都走出皂角市在常德、长沙过日子。中街还有盛产的东西就是凉帽、丝包头、纱袜、土布。凉帽是一至三岁小孩戴的花帽。没有帽顶,帽檐用各种红绿丝线绣上吉祥鸟、龙凤呈祥等花样并坠以各种缨穗和小铃铛,小孩戴在头上立刻花枝招展的,惹人喜爱。丝包头是石门土著妇女必戴的头罩,皂角市人叫“网几儿”,织丝包头叫“吃(七)网几儿”。皂角市妇女人人会“七网几儿”,如果变成一个妇人连网几儿都不会七,你呀,等着吧,人家会瞧得起你的!
凉帽、网几儿、纱袜都被皂角市人拿去换了油盐钱或送人赚了人情,当然有偷偷送给船夫水手的。水手一时爱上这些凉帽、网几儿,竟就睡了皂角街的女人,第二天水手船夫竟将身上所有的口袋翻过来,将随身的全部碎银给了织凉帽、七网几儿的女主人,从此,缠缠绵绵到永远。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石门北乡方言属北京语系,许多方言词就是现在普通话用语,皂角市人讲“七网几儿、七鱼网”的“七"其实就是普通话里讲的“缉网"的“缉(qi)",指用相连的针脚细细地缝的意思。
中街之所以热闹,是因为中街是皂角市商业中心。清光绪二十二年(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年)年间,当时皂角市叫皂角石,皂角石市场已初具规模。皂角石镇开设最早的是“吉泰”商号。吉泰杂货行开设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拥有流动资金两万余元光洋。清宣统三年(年),杨吉泰运送桐皮油的船只十余艘,去汉口途经洞庭湖时,全部沉没,船上货物损失殆尽,十余人丧生,“吉泰”从此一蹶不振。民国时期,其子孙重振旗鼓,又开设“同复恢"杂货行,但始终未有复兴之日。民国初期,较大的商户有竹板桥的“梁三兴”杂货店,商号创设于民国四年(年)。当时“梁三兴”拥有杂货铺一处,国药店一家,还开设有粉行、铁木作业等,后期资本越来越大,又开设了四处煤窑,在慈利、津市均设有货庄。常年运货骡马30余匹,拥有资金近10万元,成为石门巨商。“梁三兴”自印钞票,信誉很高,到县城、慈利、津市等地均可流通。民国十七年(年)后,因火灾损失惨重,逐渐衰败。后起的有江西人饶国平开设“源生和"杂货行,较有规模。饶国平起初在津市“怡光园”南货铺当学徒,民国二十五年(年)只身来到皂角石,开始是个小贩,靠向店铺赊几包盐、糖摆摊作本,俗称杀猪回账。但他惯于买空卖空,贱买贵卖。民国二十七年(年),饶国平当掮客,以代卖为名,低价收购桐油数百篓,雇船运至长沙转手,一次获利近万元。四、五年后开设“源生和”杂货行,资产达数万元,成为皂角石一带的富商。鼎盛时期雇请店员20余人,起运货物的船只达10余艘。饶国平在皂角石经营近10年,后因惧怕土匪、日寇,将部分货物托镇上商人刘镇湘经营,随后卷资逃往长沙。到民国末期,因兵灾匪患,资本所剩无几,刘镇湘转而开设“刘湘记”书纸铺,聊以维持生计。年至年间,皂角石店铺曾达多家,~年间,皂角石大小店铺尚有70余家,渫水流城除泥沙、磨市、皂市外,还有所街、仙阳、珠宝街等集镇,均有过短暂的繁盛期。中街之所以热闹,还因为这里有大码头、小码头。津市、临澧、澧县、石门的人到三斗坪挑包谷,四川挑盐、泥沙卖茶的人都要集到皂角码头,一天可泊多只船,平常有四五十只,每家每户都是旅店,相当于现在的家庭旅社。听说白果坪出抢犯,那些背篓客只好从三斗坪连夜奔到皂角市下歇铺。你看那中街码头上面急滩边纤夫弓着背拉号子,看那河对岸樵夫破开喉咙喊渡船,还有那等渡的后生伢或一时性起的驾船佬用粗鲁的山歌调笑中街低头洗衣穿着光鲜却有把年纪的女人,再听这边大骂那边:"摘茄子不分老嫩,我养得你出来。"置身其中你会听到满耳的那些南来北往的背篓客骡马帮船夫与女老板的调笑……中街因为有了码头,便有了戏台,戏台当然是戏班子来了临时搭在码头边的草台,那些新安班子,石门荆河戏班常到这里演出《姜女儿洗澡》、《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刘备招亲》等,想来皂角市是真正的一个旅游的好去处。皂角市有小津市之称。可惜年日*过身焚烧了皂角市,江西商人饶百平开的源生和商号,经营南北杂货,房子修得非常坚固,日*的火把烧不燃他的店铺,就用抢来的棉被钉在门板上,泼上汽油,终于将这个惨淡经营的铺子烧得一干二净。现在我走在皂角市老街上除看见几支残破的老屋外,就只有一个两个老婆婆坐在阳光下讲古,一只大白狗吊着舌头悠闲地蹲在旁边在听。皂角市上街有几处标志性的东西不能不提。一是在居委会和鸡爪山之间有块石碑,叫高碑。清末的一天,阴大人从泥市到高碑拉行船,遇到一个船夫把一个妇女的一罐油打破了,没钱赔,阴大人主持公道说:“好,到底要不要赔,我来审审高碑。”皂角市人听说审高碑,都来观看。阴大人说:“各位看客,你们每人出一文钱,我就开审。"开审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这每人出的一文钱就赔了这妇女的油钱,“审高碑"只不过是阴大人的障眼法。石门人过四川必然经过皂角市,高碑正处在川道上,有一天四川一个背篓客和赶尸的人斗法,背篓客用茅草去射四川佬,四川佬戴个铁帽子没射着,却把高碑射断了,变成了矮碑。二处是皂角市峡谷口的字岩壁。字岩璧上有象形字个,有谁认全了,字岩壁下面一条金船和一条银船就会自动现出来。有一年见官大一级的刘大霞从字岩壁过身,他认出了99个字,银船露出来了,金船也露出来一半,可惜最后一个字怎么也认不出来,金船和银船一下子就沉下去了。可惜这个字岩壁80年代修公路时毁了,成了死无对证的传说。第三处就是上街苹果园里的皂角树。这树石门人都叫它皂果树或皂角树,以致镇名叫皂角市,可鲁迅先生写做皂荚树,人民教育出版社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收做中学语文教材时,作了注释:“皂荚树,也叫皂角树,一种乔木。果实(皂果)像扁豆,长七八寸,捣碎了泡在水里可以洗衣服。“这皂角树究竟有多少年了,没有人知道,有人说有两三千年,有人说只有二、三百年。一位90多岁的老街坊告诉我一个传说:清乾隆年间,皂角树已有年历史,当时这棵树底部有一个大孔,大孔里面可以放一张小方桌,四个人围桌而坐打扑克,还有空间让人端茶递水,你说这树大不大。可惜乾隆四十五年(年)一场大火将皂角镇整条街化为灰烬,这棵大树也未能幸免,树冠全烧了,只剩一截树桩。
第二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又将皂角镇荡平,水退后,千年老树只剩下一个树蔸,孤零零地伫立在地面。大水过后不久,从这树蔸旁边又长出一枝新芽,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又成了参天大树……
年,日本*子占领了常德。有个胡家(ga)妈,她新婚的丈夫在保卫常德的战斗中牺牲了,常德城沦陷后胡家妈逃到皂角镇,与一个船夫结了婚。为了生存,胡家妈以洗衣为业,专为皂角树天竺寺学校的学生洗衣。那个时候,人们洗衣服用的是草木灰兑水,胡家妈却看中了街头那棵老皂角树。每年她都请人将那些皂角搞下来放在坛子里,洗衣服时,就拿出一两个用铁锤捣碎撒在衣盆里。用皂角洗衣服不仅洗得干净,而且不损坏衣物,真的如广告所说:“洗得干净还不褪色哩!”胡家妈与皂角树相依为命几十年,洗呀洗呀,洗出了几多辛酸旧事,洗得累了就坐在皂角树下哼几句歌儿:“人家的丈夫穿皮鞋,我家的丈夫穿草鞋,驾船驾得动不得。”
我去采访时,皂角树没了,胡家妈也不知道死于何时。也许美好的东西真的转瞬即逝,也许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历史,我无法说明白这个生活道理,我只用笨拙的秃笔记下这平凡的日子及日子里的人和事。
我现在不想追溯太久,只是可惜我脚下的青石板早已损毁无遗,我眼中老街沿河上下还有几只吊脚楼重重叠叠,懒懒散散地排列着,依稀勾勒出当年古镇“清瓦出檐长,寄逗白粉墙,悬崖生吊脚,外眺跑马廊"的古韵奇景。现在皂市水库已在皂角镇峡口筑起了高坝,老街兴许有复兴之日,然而无论如何复兴整旧如旧,除了仿古几幢建筑外,一切仍是新的,去的终究去了无法挽回,还不如就让这个破损的老街伏在那里,也许我们更容易走进历史,因而也就更容易把握现代。
作者简介
唐明哲,年2月出生于石门县雁池乡阳九源村。原名唐基志,大学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编纂委员会全国编委,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唐氏文化研究会常委,县*协研究室主任。曾聘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2年被授予“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3年调石门县*协工作。散文集《古镇秘史》获第九届全国丁玲文学奖。年、年分别获省“学习之星”、“全国书香之家”等称号。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猜你还想看:航拍石门村庄:壶瓶山镇、南北镇
沉入水底的石门古镇,差一点被广东人搬走......
为什么湖南的第一场雪总是下在石门县东山峰?
年湖南第一场雪下在石门,比以往都早了一些
最石门的雪,下在这里!
重磅!石门澧水三桥即将通车,高清美图来袭......
最美东山峰云海来啦,如蓬莱仙境漂移!
在石门!湖南一媲美紫鹊界的美景被发现!
点赞!石门二中“十大最美孝心少年”新鲜出炉,看都是哪些孩子......
石门,正在崛起的绿色王国
养生天堂
市民之家项目进入装修阶段,增加微景观“茶禅一味园”
18万亩石门茶“湘”约“一带一路”出口19国
石门茶|千年底蕴厚积薄发,终成一代“石门银峰”
从这里开始,石门寻茶之旅....
石门茶文化|应邀参加万里茶道(呼和浩特)高峰论坛会
王榛新歌《请喝一碗中国茶》MV隆重推出,石门风光美轮美奂!
茶马古道之旅:走进石门“小香港”壶瓶山
快看:石门所街乡水南渡口重现昔日茶马古道的繁华(视频)
秋季深圳茶博会:值得一品的好茶——石门银峰!
河北女孩为什么要让人喝上与"十八洞"村矿泉水媲美的"共富茶"|背后真相让人热泪盈眶
《人民的名义》摄影指导崔卫东先生自费摄制奉献《千年夹山一碗茶》|8分钟让您了解什么是“茶禅一味”
世界文化遗产丨万里茶路石门段考察记
壶瓶山原始森林中的千年野茶去了哪里......
大发现
湖南屋脊壶瓶山大山深处惊现大片野生茶
石门土家房子
六和茶院茶香香几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