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津市,没有什么是不能用钵子解决的
如果你问一个资深的湖南老饕,什么是湖南特色美食,他真的无法回答你,因为湖南各个地方的美食都有不同的特色。就如粤菜分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派系般,湖南菜亦因地域的原因分为多个品类,譬如老长沙官家菜、湘西腊味、湘南小炒、常德菜等。而常德菜的地位在湘菜中,可以相当于潮汕菜在粤菜中的地位。
常德地处湖南西北部,地处洞庭湖平原与武陵山区的缓冲地带,湘资沅澧四水中沅水和澧水均从常德境内汇入洞庭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出一方物产,常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有洞庭湖区丰饶的鱼米,亦有武陵山脉优质的山货。而常德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水运的发达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包容,亦影响到了美食。
我对常德美食的第一印象,就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20年前我在湘西上大学,我曾在一篇写湖南米粉的文中提到过,我上大学之前是不吃米粉的,因为这玩意不扛饿。彼时学校门口有家常德米粉店,老板是个长得五大三粗的常德佬,我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吃到了人生第一碗常德牛肉粉,加个虎皮蛋,一共两块五。粉是圆粉,牛肉是腱子肉,加上酸辣椒蒜泥和醋,味道刷新了我对米粉的认知。后来我吃多了就跟这个常德老板搞熟了,不忙时他会给我散一支软白沙跟我用德语闲扯几句,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叠里(这里)滴粉不狠,到俺(读wan第三声)老家津(读“增”)市提(去)七(吃)炖粉,那才狠。
从此,我记住了一个叫津(增)市的地方,那里有传说中最好吃的米粉,而且是炖着吃的。数年后,我定居长沙,满城到处都是“津市牛肉粉”,我偶尔也吃,但总感觉离我心中最好吃的粉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年底,我供职的媒体派出到津市公干,当地接待的部门很热情,安排了一顿津市特色早餐,去的是津市米粉界最富盛名的“刘聋子粉馆”,吃了我心仪已久的炖粉,我这才知道原来米粉是可以像北方涮肉一样在火锅里涮着吃的。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头天晚上宿醉,喂略有点不舒服,在牛肉汤锅里炖过的米粉一下肚,胃中瞬间激起一股暖意。陪同的东道主告诉我,津市牛肉粉,只有在津市吃的才地道。我细细一回味,果然比在长沙吃的更鲜更劲道。除了炖粉,那天我还第一回吃到了津市的汽水肉——小碗里肉饼隔水蒸,成品有肉有汤,撒上胡椒,极为鲜美。
后来,我因为好吃,成了“长沙城为了一吃最舍得跑的人”,其间因公务多次到常德,吃了不少地道的常德菜,也领略到了常德菜的独特韵味,也交了不少常德好吃佬朋友。其中有个叫饶勇的光头肥仔,在长沙开了个常德钵子馆叫“甑钵炉子”,门口一副对联“甑钵炉子咕嘎,不为朝中驸马”。意即只要有钵子菜吃,给个驸马老子都不干!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常德人对常德菜的高度自信和优越感,深入常德探究常德菜的魅力,也成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心愿。
终于,机会来了。年末,我供职的企业让我有了长期到常德津市公干的机会,迄今为止近九个月里,我一半左右的工作日都在津市,热情的津市人民让我领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舌尖上的津市。
津市是个老码头城市和老工业城市,与湖南很多县城不同的是,津市人骨子里有一种对本地文化的高度自信和优越感,这其中就包括美食。这种自信和优越感是有底气的:在水运时代,位于澧水下游的津市有九个码头,汇聚了各方的食材和风味;在计划经济时代,津市是湖南的工业重镇,“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深深引入了津市人的骨髓里。
津市人对早餐的选择是很纠结的
即使津市牛肉粉盛名在外,但津市人的一天并不是完全从一碗米粉开始的。在津市,早餐吃什么是一件让人很纠结的事,因为太多的选择会让人觉得为难。刘聋子、*记、曹记、贺记等几家老牌米粉店一般用于招待外地朋友或者归乡的游子,粉店里不仅能吃到正宗的津市牛肉粉,还有各种小吃,比如在我看来刘聋子的汽水肉和白糖酥,就完全值得一试。如果你不喜欢米粉的偏重口味,可以选择去左妈妈或者王饺儿吃水饺、馄饨,纯手工现包的肉馅水饺,原汤化原食,吃了满口都是暖意。而只有在常德才能吃到的肉馅大汤圆,三五个足以让一个壮汉打饱嗝。胡椒是最能提鲜的天然味精,津市多家老店的馄饨都会撒上些许胡椒粉,鲜肉馄饨,皮薄馅嫩,不过因为是堂食,不可能做到每一份馄饨都用现磨的胡椒粉,不能完全展现胡椒的魅力。
津市早餐的多样性源自于津市码头文化的包容性,米粉本是北方面食的南方化演变,但津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牛肉粉离开了津市都就做不出那个味。如今刘聋子在长沙开了数家直营店,都是每天凌晨从津市将米粉运过去,但因为煮粉的水不是津市的水,味道都会产生细微的变化,至于到了北方,用碱性水就更煮不出津市的味道了。
津市是个典型的内地4.5线小城,生活节奏慢,但津市的城镇化程度(约67%)高出湖南平均水平,在这座悠闲的小城里,市民们惬意地栖居,用过早餐的老津市人会在后湖边露天茶馆里坐坐,讲下白话(扯闲谈),扯下跑胡(字牌),到饭点时,会接到电话“XX,在搞么得?接你七个小钵子提?”
津市人请吃饭不叫请,而叫“接”,跟我老家湘阴一样,“接”比“请”更为隆重客套,略显古风。在津市,没有小钵子搞不定的事,如果一个两个不够,那就上三五个吧!
小钵子,就是津市的钵子菜,钵子菜是整个常德地区的特色,其实也就是各类干锅。把做好的各类食材,放到钵子里慢慢炖着吃。地处澧阳平原的津市物产丰饶,除常见的鸡鸭猪牛食材,各类水产亦是钵中常客。火锅(干锅)最大的魅力是能让一桌宴席持续下去最好的方法,我二十多岁时在湘西呆了数年,湘西人的搞法是无论什么都可以做成火锅,吃到最后就把所有的残羹冷炙汇成一锅,也别有一番风味。但津市人对钵子的吃法比湘西人更为精致,不同的钵子不同的风味。尤其是冬日,三五老友,三五个小钵子,当钵子咕咕作响时,湘北的湿冷瞬间荡然无存,空气中弥漫的事食材醇厚的香味和温情。
津市的钵子也不是完全重口味的,比如我最爱的盐水肉下小菜,以常德地区特有的盐水肉(其实就是未经熏制的腌五花肉稍经风干处理)炖浓汤为锅底,高温激发了盐水肉特有的咸香,渗入到蔬菜的肌理里,形成了复杂的清甜。
津市是个不大的县城,上档次的商务宴请场所屈指可数,但各具特色的小钵子馆却比比皆是,小钵子馆都不大,门头都不打眼,绝大部分装修都是苍蝇馆子的水准,但做钵子的水平都有“大隐隐于市”的范儿,兵子哥、老憨、左手、毛依、麻球高……我几乎吃遍了整个津市所有稍微名气的钵子馆,但我却无法枚举各家饭店的精品特色钵子,因为每家的钵子都值得吃。
如果说津市真的有小钵子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再加两个卤菜吧。津市的卤菜是区别于常德其他县区最大的特色。在津市,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卤着吃的,除了常见的猪牛各部位,还可以卤鸭子鸽子,可以卤豆腐花生毛豆莲藕等各种素菜。除了品种的多样性,津市的卤菜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强调卤香的同时保留了食材本身的特色。广佬喜食肉鸽,因为鸽肉细嫩,而津市的卤鸽子在做到了肉入卤香的同时保留了鸽皮的Q脆,入口不柴。卤味的津市特色吃法是吃卤味钵子,持续的高温让卤香二次升华,别具韵味。
只有常德才有的肉汤圆
津市人是好吃且会吃的,因为食材的优良,津市人只要用心去做,总能将优质食材的魅力充分激发。我曾在津市三眼桥菜市场多次遇到过某单位食堂的厨师大姐,她本就是个津市近郊的农妇,但她会一条条地去挑选大小适中的新鲜鲫鱼,稍作腌制后过油,中午就成了单位职工的下饭佳肴。津市人还擅灌香肠,津市的香肠制作跟别处是不一样的,不熏,灌好稍作风干即可,既有腌制品的咸香,由保持了猪肉蛋白的鲜度,辣椒大蒜炒,下酒也下饭。
津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至少活在了自己的美食天堂里。他们用最擅长的方式将本地食材用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正如一个旅居外地多年的津市人吃了华华饼店的桃酥饼后发出的感慨般:就是这个味……
谨以此文,献给给我提供深入津市探究美食的公司,献给带我领略津市美食的津市朋友,不胜枚举……
花石村第九才子光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