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个人都有怀旧的情怀,记忆有些丢落,但家乡是一道永恒不老的话题,从心底里不可能背叛与排斥。很长一段时间没在津生活,回来后抽空逛下巷街。闲上眼睛,闪现出新码头南北杂货的仓铺,依稀可辨西河街深深的胡同青岩路、耳里传来鲢鱼垱小商小贩的吆喝,还想起生产街的那一栋栋木楼镂花门窗,处处都是市井繁华。登防洪大堤,俯瞰澧水荡漾,远望皇姑翠绿,更有城烟雨浓,顿解乡愁。这里有儿时发小,也有同学与同事,家在这里,*也在这里。尽管在外打拼多年,这里永远是心里走不出去的圆心。今天堤骨伟岸,观景台、漫步区、灯效、仿古建筑融于一体,成就沿河风光带。有一种爱来自骨髓,假如这里有背叛过你,有令失望的人与事,最终你会明白伤心的只有曾经的彼此之错,这座城是无辜的。它为了你春秋守候,所有的改造都为了迎接你的某一天回来。这就是来自内心对家乡的爱!
(一)人总是习惯怀旧,特别是一山一水养育长大的地方。津市落成的二桥在桑园街越过澧水墙向北延伸,津澧大道(教堂不远)又增加一个大十字路口,向北不远顺澹水西上,沅澧快线(石津线)靠近,大桥横穿南岸的阳由垸连线常德。由此看,津市扩容,对接津澧新城,再造一座津市城指日可待。
散步逛街已没有儿时的味道,胡同没了,里弄拆了,爬满苔藓的四合大院不见了。车夫的驿站、指水见船的吊脚楼、桂花洒满的阁楼、喧闹的青石小巷…...这一切这一景却在挖地三尺间掩盖。邻里的串门成了故事,已随我们一代成了过往。顺油榨坊下走,残留一点破壁矮木屋,仿佛告诉你这儿曾是渔家晒网,桑椹盈收的窖场。
每位津市人都有对他的一种爱,一种特殊的情怀,万花筒滚动中城市的迁徙,永不褪色的是皇姑山的秀美,老路牌的昔阳,大堤的雄岸…城市有韵,繁星春水,澧水不息,共和国七十,津城吐故纳新。
(二)
我对津市爱的深刻。这些年一直在外,家乡的座标是不变的,如果说它的标示是什么,那就是满满的回忆抹不去。这座城装着对父母的追思,装着儿时的伙伴、同学、同事,还有乡音乡味…..我习惯仰视正在建起的高楼,低头找寻这方拔地而起老地块,推倒的不单是陈砖,而是对城市繁衍的再生。走在干净宽阔的津澧大道,清清爽爽,心旷神怡。以汪家桥为南北线,油榨坊、青龙庙、城东为段,小渡口涔水界,划出了津市东城区。曾经的郊区儿时常去,澹津公园观花,护城边捉青蛙,摘莲蓬,钓鱼等闲时小趣的故事浮现。今天城东,大盘新区比比皆是,二桥如龙骨支撑,使新东城彰显都市风范,酒店,学校,行*中心,社区,中医院,体育中心云集于此。城东区已完成津城商业网络与行*服务的定位。夜色下的城东看似低调,焕发出的是津城新生综合体的力量。(三)家乡的中秋月还记的吗?祝愿大家月圆家圆元气满满。以荷柳为主景的津市,生活在这里很惬意,慢生活节奏,沿袭传统的的小灶特色,南北客停歇于此共品千滋百味。同样这方水城润泽着20多万父老乡亲,使津市自古以来就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湘北重镇。
南区是工业城,同样又是充满田园风光的大美乡村。春天桃李映红嘉山两岸,秋季荷凝桂絮飘满城,使津市抹上一层桂花脂香。我在窑坡(工区)生活的那段,在工农中学(现五中)读初中,也是建校的前期学生。这是以工区和周边几个乡村建为基础立的学校,正是这批(二个初中班)一百多同学缘来一生,发小走动到现在。工农中学未设高中部,高中在一中,同学圈扩大了,同窗学友更多了。同学情是十分珍惜的,也是我珍藏的比人脉更可贵的精神财富。
因有同学来自郊区,难免常去村里看看,这些乡村很有特色,先祖灵鼎的汤家湖村、古刹深处的大同、荷塘水泽的荷花,半坡柳居的燕子窝,浓墨的明道、诗意的烟山、晨曦的关山、繁梨花地的果园,这些社区似写意的版画走廊呈现在湖畔的南岸。
作者简介
*道群,男,原津市建华皮革机械厂职工,先后在公司做企划、人事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