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留医部的故事52岁时,他放弃国家级科研
TUhjnbcbe - 2025/2/26 19:30:00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https://m.39.net/pf/a_4302821.html

国家级科研单位,副处级,在直辖市最繁华的片区分配有房子……有多少人会在52岁的年纪,勇于舍去这一切,选择离开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北方家乡,到遥远的南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闯荡?

今年已经80医院大内科和血液内科原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大龙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干自己想干的事,他28年前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这些优越条件,举家从天津市迁到深圳市,医院工作至退休,为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感叹入职手续办理体现“深圳速度”

“我年12月29日到深圳市人事局报到。仅仅过了两天时间,也就是到了12月31日,我的入职、迁户等所有手续就全都办妥,连边防证都办好了。”提起28年前正式成为“深圳人”的过程,张大龙连声感叹,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深圳速度”,“要是在内地的话,不可能有这么快,我也从中感受到特区对待人才的真诚态度”。

从他满带津味的普通话中,可以知悉张大龙是一位地道的天津人。他年出生,年考上天津医学院,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在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在这家国家级科研单位,他工作了28年。到年调离时,他已经是研究所医务处副处长,并任所长助理。

“当时,我在研究所干得挺好的,刚分了房子,位置也很好,就在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正常情况,像我这样的条件,是不会考虑离开的。”张大龙回忆说:“我回去辞职办调令的时候,单位领导不愿意让人才流失,就表态说,假如我要调走的话,不能继续占着房子,也不能转让或给亲戚朋友住,必须还给单位。我当时想,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就要义无反顾,所以就爽快地把房子还回去了。”

说起为什么要放着这么好的条件,在52岁的年纪离开土生土长的天津调到深圳工作时,张大龙告诉记者,他当时主要是觉得深圳是一个真正干事的地方,这里的舞台更能让他发挥自己的所长,“另一方面,当时随着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讲话’,全国再次涌现出一股‘闯深圳’的热潮,我也是受此感召”。

而说起与深圳的结缘,张大龙透露说,他有个发小,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在深圳蛇口赤湾那边上班,所以他那时私下来过几次深圳。这座才10来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其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以及人人争相干事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而他那位发小也鼓励他调到深圳工作。

随后,大概是年第三季度的一天,正在深圳游玩的他,决定前医院——医院走走看看。医院转了一圈,医院领导,医院时任院长陈智明接待了他。“陈院长听完我的简介之后,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哪也别去了,就来我们这里吧,我们的血液内科正需要你这样的带头人。’在他的劝说下,本来就有意调到深圳的我,就答应调到医院工作。”张大龙回忆说,他办完入职手续当晚,正好是医院一年一度的新年晚会,他也受邀参加了。晚会现场,陈智明把他拉上台,说“挖”来这位血液内科专家是他本年度最大的收获,以此把张大龙推介给全院人员。

带来“国家级小团队”助力创建“三甲”

“我从天津调过来之后,不久就从原单位‘挖’来了几位业务能力非常强的老同事,包括调入我们科室,后来担任科室领导的张新友。”张大龙笑称,他当时为医院带来了一个国家级的“小团队”,这大大提升了医院血液内科的实力。

他调入之后不久,医院就迎来了创“三甲”医院工作,这是一场全院人员都必须参与的“重要战役”。当时,深圳市还没有一家“三甲”医院,所以医院的任务非常艰巨,肩负着全市“三甲”医院破零的重任。

“当时,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医院必须要有一个可开展骨髓移植的层流病房,并要求有实际开展临床的数据。这是一个硬标准。假如没有的话,在创建‘三甲’评分的时候会被扣分。”张大龙回忆说,这个病房按理应该建在血液内科,可是有兄弟科室希望将其建在他们科室,所以院内就有竞争。好在,最终经过沟通协调,这个病房还是建在血液内科。

上世纪90年代初,医院的病房还非常简陋,硬件设施也匮乏。因此,为了完成建设可开展骨髓移植的层流病房的任务,张大龙带领血液内科做了大量工作。“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是上世纪80年代参与过国内首例自体骨骼移植的徐肇明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科室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把病房建成了。而且也在当时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成功地做了几例骨髓移植。”张大龙表示,科室如期把病房顺利开出来,令医院创‘三甲’没有因此被扣分。他还介绍说,医院血液内科现已搬入新的内科大楼,共设有骨髓移植病床12张,“已经开展工作,做了一些骨髓移植”。

精心治疗从内蒙古慕名而来的患者

“她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3岁那年,她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皮肤变红,周身不适,腹部日益胀大,昼夜啼哭不止。为了给她治病,她父母先后领她到呼和浩特、医院求诊,但钱没少花,路没少跑,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张大龙向记者讲述了,20多年前,一位名叫张静的小患者的求治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父母获悉中国医学科学血液学研究所的张大龙医生是血液病专家,便急赴研究所所在的天津。“不巧的是,我那时候已经调到深圳工作了。”张大龙回忆说,张静的父母找不到他的联系方式,只好医院寻找。几经周折,他们才联系上张大龙。

“详细了解了她的病情之后,我立刻让她父母带其到深圳来检查。”张大龙回忆说,张静来到深圳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于是,他立刻组织人员进行会诊,最终确定其患的是“小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这是一种少见难治的血液病,该患者2-3年内可能会转变成白血病。得知这一情况后,张静的父母几乎昏厥过去。”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张大龙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为了挽救这位远道而来的小患者,张大龙率领医院血液内科的医生们,制定了周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随后的近一个月里,张大龙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医部的故事52岁时,他放弃国家级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