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战国的外交风格有什么特点不是简单的大国博
TUhjnbcbe - 2024/7/28 17:39:00

上一期谈到,向寿促成秦楚和谈,这让韩国相当恐慌。韩国总理公仲派人去跟向寿交涉,从私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劝说向寿要跟楚国保持距离,跟韩国拉近关系,这才容易赢得秦昭襄王的信任。向寿倒是听进去了,但武遂问题成了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

先前甘茂向韩国示好,想把武遂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爽极力阻拦,而如果向寿也要向韩国示好的话,一来还是不愿意放弃武遂,二来就算改变立场,不再阻挠甘茂了,这份人情也只会算在甘茂头上,自己沾不到多大好处。向寿应该怎么办呢?

公仲的使者早已经替向寿拟好了方案,大意是说,武遂您就别操心了,甘茂要还给我们韩国,就让他还回来好了,您应该在别处找机会。这不,现成的机会就有一个,您可以请楚国把当年从韩国手里侵占的颍川还给秦国。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管事情办没办成,对您,对秦国,都有好处。

如果办成了,既能彰显秦国的国威,又能卖韩国一个人情;如果办不成,韩国和楚国自然就会结仇,而一旦他们彼此结仇,一定争着向秦国示好,争取秦国这个大盟友。

更重要的是,不管事情成与不成,秦国的政治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楚国和韩国身上,而向寿作为秦楚关系和秦韩关系的操盘手,在秦国重要性也就水涨船高了,甘茂和公孙爽自然就被边缘化了。当然,我提醒你,上面这些故事,都是来自《战国策》的,而不是《资治通鉴》里的。

韩国使者提出来的这套方案真可谓面面俱到,很有典范意义。首先确保了自家收益不会减损,让向寿不再阻挠武遂的回归。而为了让向寿在武遂问题上做出让步,自然要拿其他筹码来做交换,但这个筹码纯属借花献佛,并不真的需要自己割肉。

其次,设身处地考虑到向寿当前的处境,人家既是秦王的宠臣,又因为秦王宠臣的身份在楚国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至于奉秦王之命坐镇宜阳,把这座新占领的军事重镇各种事宜尽快理顺,这件工作重要性虽然很高,但难度并不太大。

人在这种顺风顺水的时候,潜在利益对他的诱惑远不如潜在风险对他的威胁让他上心。所以站在向寿的角度,一来跟楚国走得太近的话,就怕秦昭襄王疑心自己在外结党,也确实只有对楚国硬一点,对韩国软一点,才最容易显示自己一片公心。二来这套方案是个两全之计,让自己完全不必承担风险,何乐而不为呢。再者,这套方案既照顾到秦国利益,帮秦国赢取外交优势,也照顾到向寿的个人利益,帮向寿压制职场对手。

我们看战国时代的外交风格,全然不是简单的所谓大国博弈,而是大到大国,小到小人,方方面面滴水不漏。所以国君也很头疼,天知道身边这些国家重臣,自己的左膀右臂,到底心里在打什么小九九。

如果向寿去为韩国向楚国讨还颍川的话,看上去和甘茂提出归还武遂,跟韩国和解的思路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向韩国示好,推进秦韩关系,谁又看得出这两个人各怀鬼胎,心根本就没往一处想呢?

秦国终于归还了武遂,这就让向寿和公孙爽有理由使劲说甘茂的坏话。《战国策》有记载说,归还武遂之后,秦昭襄王有点回过味儿来,怀疑甘茂为了跟公仲达成和解,不惜出卖秦国利益。公仲其实为了宜阳之役的旧账,对甘茂还没消气,正好趁机捅甘茂一刀,派杜赫到秦国搞外交。

这位杜赫也算战国时代的一大名嘴,他在前文有过出场,当时他是齐国总理邹忌的门客,在邹忌逼走田忌之后,杜赫替邹忌出使楚国,去斩断田忌回国的可能性。

战国游士没有了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士人“委质而策死”的武士道精神,所以没有固定的主君。杜赫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了韩国,为公仲出使,在秦昭襄王面前表达低姿态,说公仲愿意通过甘茂侍奉秦王。

话本身没毛病,但秦昭襄王正对甘茂患了疑心病,也就不难从没毛病的话里听出毛病,认定了甘茂结交公仲事实成立,对甘茂极其愤怒。

站在杜赫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办得太划算了。因为甘茂的仇家太多,所以当自己不动声色地捅了甘茂这一刀,不但公仲满意,秦国这边一样有人满意,尤其是樗里子。

甘茂此时此刻,应该正在前线和樗里子一道伐魏,但他哪还有心思打仗呢,大概各种不利的信息不断传了过来,让他一天比一天惴惴不安吧。甘茂还能有脱身之计吗?

辩解是没用的,这种境况已经百口莫辩了。

如果强攻魏国,拿战功给自己洗白呢?也不行,因为一来就算立下战功,也没法扭转秦昭襄王和宣太后集团对自己的印象,二来平白又跟魏国结了仇,等于又断了自己一条退路,三来秦国权力核心正在形成楚系小集团,自己这个外人无论如何都会被排挤掉的。

第三点原因特别耐人寻味,别看秦国一向重用外来人才,也就是所谓客卿,从商鞅到张仪,再到甘茂,这是有传统的。但我多次讲过,国君之所以重用客卿,一是为了借外人之手整治那些自己不便亲手整治的叔伯兄弟,二是不必担心外人篡权,三是外人属于即抛型的工具人,随时可以让他们充当替罪羊,缓和亲族矛盾。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家族企业当中看到这种用人模式。那么,秦武王在世的时候,重用甘茂毫无问题,但秦武王死了,宣太后当权,一介女流要想操纵朝政,在朝廷里必须有信得过的成年男人,这个人就是宣太后的兄弟魏冉,而这一对姐弟同盟,对于秦国宗族而言,其实是外人。外人当权,策略自然不同,只有自己最亲的人才能进入权力核心,不然真信不过。

而秦国的赢姓宗亲既属于被提防的对象,也属于要统战的对象。至于甘茂这种客卿型的外人,那就太见外了,如果让他们进入权力核心,一来信不过,二来对统战工作不利,所以不管怎么看,甘茂在秦国都混不下去了。

这样一种人事结构的逻辑,将在秦国保持40年之久,直到秦昭襄王终于忍无可忍,决定甩开亲妈、亲舅舅和亲兄弟,自己大权独揽为止。以甘茂的聪明。应该能够看懂这里的玄机。所以对自己在秦国的发展机会彻底绝望了吧。

事情的另一面是,就算甘茂还不甘心,想赶紧立下军功,但也并不容易,一来因为樗里子会处处作梗,二来朝廷随时有可能下令解除自己的指挥权,三来这一次的军事目标相当棘手。

《资治通鉴》的记载里,樗里子和甘茂正在攻击魏国蒲坂,这是司马光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抄过来的,但如果参照《史记》的其他篇章,真正的攻击目标很可能不是蒲坂,而是皮氏。皮氏,前边讲过,是一处易守难攻的魏国重镇,今天属于山西省河津市。

河津市是一个县级市,属山西运城管辖。运城西郊有一座皮氏村,还保留着战国时代的古老地名。至于蒲坂,就更难打了。前边也有讲过,秦国临晋关东临黄河,登上临晋关远眺,河对岸就是魏国的军事重镇蒲坂关。

秦国如果想要渡河东进,临晋关就是桥头堡,但因为有蒲坂关的存在,所以这条路并不好走。反过来,魏国乃至山东六国如果想要渡河西进,蒲坂关就是桥头堡,但因为临晋关的存在,所以这条路同样不好走。

无论皮氏还是蒲坂关,对于魏国,基本相当于宜阳之于韩国,甘茂作为前线指挥官,既要掌握指挥全权,又要有秦武王在背后的全力支持,才能在万难之中赢得胜利,而这时候,万事不具备,不只欠东风,甘茂面对的这道人生选择题竟然看不到任何备选项。

上期回顾:甘茂为什么会力劝秦国援韩?给自己铺好后路才行!

如果你是甘茂,你会怎么办呢?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想法,我们下一期再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的外交风格有什么特点不是简单的大国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