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津市市三洲驿街道让社区居民,从局外人
TUhjnbcbe - 2024/7/28 17:39:00

津市市三洲驿街道探索基层共商共治“红色模式”,让社区居民

——从“局外人”变“主人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孙敏坚唐婷

12月24日,阴雨绵绵。71岁的曾治平老人打着伞、穿着雨鞋,开始日常的“工地巡查”。

津市市三洲驿街道新码头小区的小区改造工地,曾大爷和老伙伴们每天都要来看好几回。“改造方案是我们一起商量决定的,改造施工是我们一起监督的。”说起齐心扮靓家园的过程,曾大爷无比自豪,“自己家门口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再辛苦也值得,连女儿催我们去长沙带孙都要缓一缓。”

始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新码头小区,是当地有名的老旧小区。违规搭建的屋顶阁楼、时常堵塞的下水管道……小区的改造升级势在必行。要改造,得先拆除违建、清理菜地等。“种得好好的菜为什么要铲掉?”“把厨房拆了去哪儿烧饭?”……起先,居民的反对声此起彼伏。

面对反对声,三洲驿街道党工委书记肖婵和社区工作人员决定把话筒交给居民。今年4月起,社区“红管家”工作室的党员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地上门走访宣传,听取意见建议。紧接着,街道在小区举办了一场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的“小区论坛”,多名群众代表与职能单位、街道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等面对面,将最棘手、最关心的问题摆到台面上一一讨论、逐条解决。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改造方案赢得了所有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也唤起了大家共建家园的热情。7月正式开工后,没有一起阻工。过去小区乱丢、乱放、乱建、乱停的状况得到扭转,大家还自发参与到施工监督、日常巡查和水电维修等工作中来。

居民从“局外人”到“主人翁”的蜕变,得益于三洲驿街道正在推行的“红色治理”模式。肖婵介绍,以“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居民自治”为原则,街道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作用,因地制宜组建各具特色的“红色工作室”,统筹调动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充分发挥自主权,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桥北社区的“老有为”工作室把日常巡逻与饭后散步结合起来,由“五老”带头每天巡逻两小时,沿路宣传平安创建,主动调解邻里矛盾,自愿参加的居民从最初十几个人发展到50人;柏枝叶社区组织了“红色业委会”工作室,由党员业主领衔发声,协商处理小区管理问题,化解物业与业主的诸多矛盾。各个“红色工作室”,已成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的“践行所”、邻里和睦的“连接点”、社情民意的“汇集站”。

除了看得见的变化,一些看不见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今年10月,年近八旬的老上访户张大爷又一次走进了三洲驿街道党工委的办公室。这次他不是来上访,而是来递交入党申请书。“我为了证明父亲的清白,多年来一直奔波在信访路上,自己的生活也乱了套。”张大爷感慨地说,“还好我遇到了你们。现在我也想加入党组织,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走出困境。”

为了帮助张大爷化解心中郁结,一年多来,街道一方面安排专人到临澧、常德等地查询核实老人父亲的档案,另一方面委托“红管家”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和党员志愿者与他结成对子,在心理疏导和日常照料中润物细无声地开解老人。得知张大爷想为社区出点力,“红管家”工作室又将他吸收到社区志愿者团队中来,参与文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鼓励他在志愿服务中温暖别人、愉悦自己。

“做好社区工作,关键在于让群众有获得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津市市委副书记杨文惠认为,三洲驿街道建立基层共商共治“红色模式”,通过设立“红色服务站”,以党组织为核心,把居民发动、凝聚起来,实现了民心在基层聚集、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让城市更有温度,居民更加幸福。

1
查看完整版本: 津市市三洲驿街道让社区居民,从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