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临汾日报
山西日报记者李宏伟
5月17日是临汾解放74周年纪念日。当记者穿过繁华的鼓楼南大街,前往临汾烈士陵园参加纪念活动时,脑海里浮现出曾采访过的任当英老人。她的丈夫参加临汾战役后失踪,家人们至今仍在苦苦的寻亲路上。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在攻打临汾前夕,河津市北里村结婚不久的任当英“送郎上战场”,相约革命胜利后团聚。万万没想到,这一等就是55年,直到年老人去世也未能如愿,留下了一曲忠贞悲壮的爱情绝唱。
“等革命胜利了我就回来”
北里村,红色土地孕育红色基因。
年春节过后,北里村东沟边一个农家小院,村民王成章的儿子、19岁的王德恩告别妻子任当英,到县城面粉加工厂做工。此时任当英已怀有八个月身孕。有一天,王德恩回家后对任当英说:“房檐下终究不是避雨的,娘家终究不是养女的。我想参加解放军,你将来管好咱娃,等革命胜利了我就回来。”任当英明白了丈夫的远大志向,难分难舍地送走了亲人。
一个多月后,儿子王斗斗降生。后来,任当英接到王德恩从临汾邮来的第一封信,得知丈夫已在解放军某部,她激动得泪流满面,仿佛看到英俊的丈夫身穿军装站在自己眼前。
年6月的一天,河津县人民政府一队人马敲锣打鼓进了北里村,送来一张立功喜报,内容为:王贵忠同志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5月17日,在临汾战役中,他是班长,带领全班战士猛冲猛打,占领阵地;在总攻时他又是猛冲猛打,完成任务……经民主评定,为人民光荣建立一等功,除依章表彰奖励外,特驰报贵府祝贺。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八纵队司令部、政治部。
此时,村里人才晓得,王德恩改名为王贵忠,在解放军第八纵队24旅7团9连。二十出头的任当英双手捧喜报,望着可爱的儿子,泪水滴湿了衣襟。她为丈夫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了战功而高兴。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孝敬好老人,料理好家务,种好庄稼,抚养好儿子,让丈夫安心在前线打仗。
此后几十年里,任当英以刚毅坚强撑着这个革命家庭。有年冬天,她到沟里拾柴禾时掉下崖,摔得不省人事。苏醒过来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活下去,我要等丈夫回家”。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她顶一个全劳力,经常加班干活,为的是多挣工分,让家人的生活好一点。在漫长的守望中,她历尽艰难,安葬了公公、婆婆,照护了小姑子,养活了儿孙8人。
这一等,就是55年
临汾战役胜利后,参战部队开赴晋中、太原等地,为解放山西和华北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又进军西北,挥师西南,赴朝参战,屡建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王贵忠杳无音信。任当英和公公王成章便托人写信,在《人民日报》刊登寻人启事,给解放军总政治部去信请求查找。部队和新闻单位对任当英来信每件必复,但内容大都是:我们经过多方设法寻找,现仍查无下落,故将你的来信转给了你县人民委员会处理。
此后多年,特别是在日子紧张时,任当英从牙缝挤出来的钱大多用于购买信封、信纸和邮票。每次寄走信件后都是煎熬的等待。几十年发过多少封信,她实在说不清。不知多少个夜晚,她从睡梦中哭醒。泪水干了,眼睛肿了,也没盼到丈夫音讯。
年7月的一天,忽然有西安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王生华等人找到任当英家。当时家中没人,来人留下字条后便走了。
王生华的出现,又一次激起任当英全家的希望。此时,儿子王斗斗已长大成人。多年来,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多么想见到自己的父亲,亲亲热热地叫一声“爸爸”。
那么,王生华是不是王贵忠呢?
年2月,王斗斗到西安找到王生华,得知其是父亲攻打临汾时的战友,当年因需要一些事情办理返回临汾。在问及王贵忠临汾战役后的去向,王生华说:“不清楚。”
王斗斗带上军功喜报找到中央军委,经认定王贵忠原来的部队在南京军区某师,但南京军区查无此人。他又辗转镇江、无锡、诸暨等地部队,均查无此人。
年1月,得知相邻的南辛兴村在外干部、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赵永祥回家探亲,王斗斗便请求其帮忙。赵永祥回南京不久后来信说,刚认识一名参加过临汾战役的部队干部,姓王,长相与斗斗相像,请速来辨认。王斗斗与本家一位长辈立即前往。见面后一问,此人是吉林人。任当英一家又空喜了一场。
天有不测风云。年,正四处奔波寻找父亲的王斗斗突发心脏病去世,年方35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彻底塌了。
年,民政部和河津县人民政府根据多年来寻找情况,确定王贵忠同志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批准为革命烈士,河津县政府每月发给任当英60元抚恤金。
尽管如此,仍没动摇任当英一家寻找亲人的坚定信念。儿子王斗斗去世后,孙子王卫东又怀揣立功喜报,踏上艰难的寻亲之旅。
每年的5月17日是临汾解放纪念日,听说南京军区“临汾旅”曾派人参加活动。年5月16日,15岁的王卫东带上干粮,从河津骑自行车多公里到临汾,想从南京来人中打听爷爷下落。他在临汾烈士陵园门口守候了一天一夜,直到17日活动结束后才失望地离开。
年5月17日一大早,王贵忠妹妹王巧绒又从河津赶到临汾烈士陵园。当一队队少先队员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时,她流着泪朝着纪念碑磕了几个头。
向革命老人致敬
熟悉任当英的村民说,老人家平时说的最多的字就是“等”。记者当年采访时看到,任当英住的南房低矮破旧。老人当时患有高血压、神经衰弱,她泣不成声地说:“不管我娃他爸是死是活,即使日子再苦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
几十年来,任当英一家曾给有关部队、部门写信寻找亲人,引起了高度重视。同时,参加过临汾战役的关志超、陈克难、韩月季、唐明先、李建唐等部队老领导也热心提供线索,帮助寻找。军事科学院的陈克难多次给任当英写信,提供一些老战友通信地址。某部队军史组李建唐一封信竟写了20多页,根据当时部队去向和番号变动,提供寻找方向。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日报、临汾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任当英一家可歌可泣故事引起社会广泛
年12月31日,75岁的任当英老人在苦苦等待半个多世纪后,带着终生遗憾离开了人世。北里村党支部为老人开了追悼会,临汾市民政局、河津市人民政府敬送了花圈。
任当英老人去世后,王贵忠妹妹王巧绒接力寻亲。她与家人先后到北京、西安、兰州、连云港、南京等地部队干休所,走访参加过临汾战役的老首长,均未获得哥哥的信息。
年,记者随同南京军区离休干部薛子英瞻仰临汾烈士陵园。薛老是万荣人,也参加过临汾战役。为了表达对任当英一家的敬仰,薛老饱蘸浓墨题写了“功臣家庭”四个大字。
由于时间久远、战争毁损及基础档案资料缺失,在革命战争中许多战士牺牲后埋骨他乡,变为无名烈士,成了家人心中永远的痛。
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记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临汾是王贵忠的革命起点,也或将是其家人寻亲之旅的终点。这座高耸的纪念碑,能为革命烈士后人带来心灵的慰藉;这座烈士陵园,更是人们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家园,英雄的临汾人民将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