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走读长沙老街镇丨靖港古街寻回古老的文化记
TUhjnbcbe - 2024/5/15 17:19:00

(靖港古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谢璐

“那里的水鸟,总在黄昏的时候沿着固定的线路归巢。那里的木匠午睡醒来总在同一个时间,然后摆开自己的工具,打开他的窗户。那里的豆腐作坊,不用任何钟表,也知道在什么时候开磨最好。然后,开磨的豆香蔓延到整个石板长街……”

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曾在自己的书中这样描绘靖港古镇。

(靖港古街)

的确,在集整个古镇精髓于一体的靖港古街上,你可以轻轻触摸千年岁月所刻下的痕迹,也可以慢慢感受一砖一瓦所刻画的生活,你可以致敬感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也可以细细品味用古早方式纯手工制作的各色美食。

在这里,时间过得很快,快到可以一眼阅尽数千年的历史浮沉;在这里,时间又过得很慢,慢到各种文化和技艺在历经沧海桑田后仍保持着它最初的模样。

靖港古街,宛如一名沉静安然的江南女子。闹市繁华,她不羡慕;五光十色,她不贪恋。她就静静地、执着地、祥和地呆在紧邻都市的一隅,呆在这湘江和沩水交汇之处,等着你去找寻,去发现,去那独具风韵的古镇里,寻回古老的文化记忆。

(八元堂)

怀古:八街四巷七码头串起历史长廊

像任何应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小镇,湘江和沩水的交汇为靖港带来发达的航运、丰富的物流和超高的人气,历史上,益阳、湘阴、宁乡及望城一带的谷米、木材、淮盐、百货都曾在这里集散转运,这个帆影不绝的天然良港成为了湖南“四大米市”之首,与常德津市、怀化洪江同为“湖南繁盛三镇”,更有“小汉口”之称。

清朝末年,往来于沩水、湘江的宁乡“乌舡”船有多艘,平日停靠船只达千艘左右。清光绪二十四年(年)时,港口还特意建了“洋棚子”接送来往的旅客。那时,古街上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其他大小行业也发展兴盛,茶楼、会馆、戏院、青楼等人流如织,可谓“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当时街头巷尾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船到靖江口,顺风也不走”。

直到年,由于水患严重,沩水河在治理中被改道由新康乡注入湘江,再加上公路、铁路等陆上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冲击,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许多靖港人离乡到大城市务工,靖港繁盛不再。

繁华虽逝,历史犹存。新时期,靖港迎来保护和复兴的机遇。年2月,靖港古镇被确定的“长沙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年7月,靖港古镇保护与开发正式启动,经过保护性修缮和复古改造,麻石街和一大批古建筑、老店铺、名作坊、乌篷船等重新呈现,同年9月,靖港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如今,长长的麻石街串起八街四巷七码头,筑成一条让人应接不暇的历史文化长廊。你可以闲庭信步青石板路,细细打量林立的大小商铺,买一把漂亮的油纸伞,挑一双心仪的绣花鞋。你可以在八元堂高高的古戏台边,喝着芝麻豆子茶,听民间艺人唱一段颇具韵味的长沙弹词或原汁原味的地花鼓。你可以在江南民俗文物馆欣赏花轿、凤冠、面具、佛像、帛书等各类上千件珍稀文物,在脑中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你可以在毛主席手迹展览馆一览毛主席各个时期极其珍贵的书法手迹,以及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胡乔木等十多位先辈的书法手迹。

(宏泰坊)

还有靖港族谱陈列馆、宏泰坊青楼文化艺术馆、杨泗庙、锄禾源农耕文化展览馆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陈列场所,等着人们去一一品味。

敬古:在红色圣地致敬英雄先烈

靖港的地理位置正在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传,靖港原名沩港,之所以改名靖港,是为纪念唐朝大将李靖。李靖原为隋朝将士,后被招至李世民麾下,东征西讨,南平萧铣、辅公祒,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战功赫赫,官至兵部尚书。清顺治年间《长沙县志》记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感佩其功德,特在靖港镇立李靖祠以祀,名曰靖港,以志不忘。

这里还是著名的“靖港水战”发生地。清末,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在此交锋,大败而归,被迫两次投江自尽,为部将所救。靖港之战大败,虽然给曾国藩带来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之后,他率领湘军四处征战,横扫太平军,赢得了“天下无湘不成军”的美誉。

(中共湖南省委旧址)

英雄的精神品格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年,长沙城发生“马日事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转入低潮。年10月,隐蔽下来的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几经辗转,被迫转移至靖港半边街,在这里开设了一家碓坊作为掩护,由省委委员王首道出任掌柜,王绍坤、王绍兰当店员,坚持地下斗争。在王首道的领导下,中共湖南省委机关领导全省非苏维埃区域的工作,开展工农运动、士兵运动,配合红军作战,成为全省非苏维埃区域革命的领导中枢。11月底,省委机关再次暴露,被迫迁往益阳,王绍坤、王绍兰姐妹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敌人逮捕,为保守党的秘密,她们坚贞不屈,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陶承故居)

如今古街上的中共湖南省委旧址旁还有一间陶承故居,也即激励了几代人的知名电影《革命家庭》中女主角的人物原型陶承的故居。陶承原名刘桃英,年生于靖港。上个世纪20年代,她的先生欧阳梅生当时在湖南省担任总工会秘书长,年长沙“马日事变”后转移至武汉,陶承则携带子女,随先生一起投身于革命。她的丈夫、大儿子欧阳立安、三儿子欧阳稚鹤相继为革命牺牲,陶承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身延安大生产运动,并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陶承的一家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因此她也被誉为“革命母亲”。

与此同时,靖港及其周边地域还涌现出刘畴西、周炳文、何章杰、周以栗、郭亮、李灿英、袁仲贤、谭希林等一大批英雄先烈,他们矢志不移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靖港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品古:还是儿时的味道

来靖港的游客中,有很多是冲着古街上品类丰富的地方特色美食,那焦香浓郁的火焙鱼,绵柔可口的小钵子甜酒,香气扑鼻的芝麻豆子茶,松脆香甜的木锤酥、猫耳朵、红薯片,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的靖港八大碗等,每一口,都是儿时的味道。

(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第五代传承人赵海成正在制作甜酒。)

“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是远近闻名的甜酒铺子,据说已在古街上开了百余年。行至小巷深处,糯米的清香远远的从小钵子甜酒传习所里传出来,郭福娭毑的第五代传承人赵海成正在制作甜酒。将优质糯米用小木桶蒸熟后,再用凉水冷却,撒上祖传秘制酒曲,装钵,点酒眼,发酵,每一步都做得很专注,这些步骤他已十分熟练。

处暑虽过,但夏日的余威并未完全消散,点一碗冰冰凉凉的小钵子甜酒,一勺入口,混合着糯米的甜和酒的香,十分舒爽。“甜酒好不好吃,酒曲是关键”,赵海成说,他们的酒曲制作承袭古法,需在中秋前后气温30度左右的晴朗天气,将本地的辣廖草、荷花、兰草等一起舂碎,和早稻米粉混合后搓成小丸,再将陈年酒曲碾成粉末撒在其上,经过发酵后即成为蓬松的球状酒曲,每年可制作的时间,不超过2月。

传统手工方式制作的甜酒虽然耗时长、数量少,但是口感极好,很多外地食客慕名而来。如今“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已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海成也在不断探索网络销售方式和真空保鲜包装,希望这口“儿时的味道”能被更多人记住。

(靖港八大碗)

而在古街另一头的“怡华楼”面馆,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易国宁,正在做被列为长沙非遗项目的“怡华楼祖传杠子面”。

一坨纯小麦粉加水和成约5公斤的面团,被摊在白案上。身材高大的易师傅操起一根3米长、碗口粗的竹杠子压在面团上,然后抬起一条腿骑到竹杠上,上下跳动用力压面团。移开竹杠,易师傅拿起擀面杖,将面团细细擀开。在他熟练的操作下,面团逐渐变长、变宽,两边泛起好看的荷叶边。擀完,他拿起手边的淀粉包,在整块面皮上轻轻沾一遍,再用细杖卷起面皮,将其重新叠成厚厚几层,再次碾压。“刚才这个压面坯、擀面皮的过程,需要重复6次,期间要骑在竹杠上‘跳’来次,这样压出的面劲道、爽滑、不粘口。”他介绍。

易国宁的曾祖父易荣庭于清末时期在靖港创立“怡华楼”餐馆,如今到易国宁的两个儿子,技艺已延续五代。近年来,乘着靖港古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易氏父子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节假日一天可卖面多碗,还将店铺开到了长沙,一家人正打算努力把“怡华楼”做成连锁,发展成一个产业。

承古:让“非遗”焕发新生命

“天官在中堂,万事多吉祥。麒麟生贵子,辈辈状元郎……”徜徉古街,行至“靖港皮影艺术馆”时,长沙市非遗项目传承人、望城皮影世家第五代传人朱国强正带领戏班子,表演一场原汁原味的传统“影子戏”《天官赐福》,引来市民、游客声声叫好。

(朱国强正在表演皮影戏。)

走进皮影艺术馆,只见馆内分为两层,面积近平方米。一楼是展示陈列区,展出剧本、乐器、道具、历史文献等展品近件,明清时期的剧本、工尺谱展示着皮影戏的源远流长,行箱、清油灯等工具以及京胡、锣、钹等传统乐器透露着老艺人的谋生方式,威风凛凛的五虎上将、喜笑颜开的福禄寿星等造型皮影仿佛娓娓诉说着历史故事。二楼是表演互动区,朱国强的戏班子每天驻场演出2到4场,游客还可现场体验、学习皮影的制作与表演,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望城皮影戏历史悠久,鼎盛时期曾遍布多个戏班子,涌现了夏少春、何德润等一批颇具影响的皮影艺术家,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长沙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花甲之年的朱国强,经历过表演时“万人空巷”的荣耀和观众寥寥的落寞,直到现在仍在为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而努力。“这间皮影艺术馆将为皮影艺术提供一个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更多群众认识、了解皮影戏,有助于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朱国强表示。

实际上,靖港这条静谧古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还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创客”来此逐梦。

走进洛春脂意蓝染艺术馆,就像进入一片蓝色的海洋。凤凰在蓝色的长袍上啼鸣,蝴蝶在蓝色的手包上起舞,竹子在蓝色的壁画上拔节,还有笔记本、书签、杯垫、帆布鞋等多达50余个品类、上百款蓝染作品,古老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时尚交融,件件让人爱不释手。

(冯灿正在制作蓝染作品。)

这里所有的作品都由区级蜡染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灿和她的丈夫亲手制作。由于对蓝染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年,她毅然放弃了北京白领的身份,来到古镇开了这家艺术馆,从最简单的染料发酵开始琢磨,克服转型的“阵痛”,到如今熟练地将传统蓝染与时髦文创相融合,创作出许多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蓝染小物件,也成功吸引了大批粉丝。现在,每周都要接待好几拨团队来此研学,随着艺术馆经营的蒸蒸日上,蓝染非遗技艺也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放眼靖港古街,布鞋、旗袍、油纸伞、打铁、木器、手工秤……各种传统文化与技艺,正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审:徐蓉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小雷

出品/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新湖南长沙频道

策划/曹辉

监制/王文隆周小雷滕斌

本期撰稿/谢璐

编辑/徐蓉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读长沙老街镇丨靖港古街寻回古老的文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