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赞!天津“好亲戚”“输血”又“造血”
从年开始,医院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单位,五年时间内共派出八批驻点帮扶和六批柔性帮扶。5年间,医院也逐步从“输血供氧”转向“造血制氧”,缺医少药局面得到极大扭转,会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易丽萍是医院肾内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年四月参加完天津市“携手抗疫保卫金门”第二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隔离修整后的她在接到对口帮扶会宁医疗事业的通知后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会宁这个陌生而充满智慧的城市,开启了自己的帮扶之路。当易丽萍了解到,医院肾内科还没有血液滤过技术支持时,她对此表示极度担忧:“血液滤过技术是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出于医疗安全考虑,都必须有!”
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易丽萍:医院是一个空白,我们的病人得了病之后,如果要做血滤只能急诊转到兰州去做,对病人来说既是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鉴于此种状况,我们从五月份开始申报该项技术。
“解决一次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始终秉承着“实事求是精准帮扶”理念的易丽萍,为进一步强化血液滤过技术临床保障,还特地申请从医院支援一名血透技术骨干加强护理技术培训以解决医院护理技术薄弱难以支撑肾内科技术发展的问题。
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秘书董士起:对于此项技术风险比较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我来了之后主要是帮助他们建立血液净化的一些制度,护理常规,还有操作流程,尤其是首次成功治疗患者之前要熟悉模拟报警机器。
经过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医院于今年6月份正式开展肾内科CRRT治疗技术。6月2日,医院肾内科在医院专家的大力帮助下,为两名尿毒症患者成功开展了首例CRRT治疗。CRRT治疗技术新业务的成功开展,为会宁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危重症、中毒等患者的生命健康搭起了一座希望的桥梁,也赢得了患者家属真诚的感谢与信任。
患者家属王文亮: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肾内科检查一下,如果不行医院,结果在天津的专家们以及医护人员的治疗下,挽救了我的生命,很感谢肾内科的医护人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长效的帮扶就是将技术留下来。支援帮扶的半年时间里,易丽萍联合第八批援甘医疗队一行四人在分别开展CRRT治疗、经阴道妇科超声、经会阴妇科超声、甲状壹脉技术的同时还不辞辛苦,针对科室短板,对科室内11名业务骨干进行手把手重点培养,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倾囊相授给青年医生,为会宁县人民留下一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焦振书:非常感谢易老师这次给我们的一些帮助,让我们在CRRT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各项技术方面都有了发展,易老师给我们的一些教导、指导、帮助,给我们的获益是非常巨大的。
医院肾内科主管护师杜静:在董老师的业务指导下,我们科的护士在各个方面能够配合帮助专家及各位医生的要求,达到护理的要求,经过半年的学习及实践,我们科室基本上有四名护士掌握了血滤相关业务,同时在肾内科其他的护理上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半年时间内四名帮扶医务人员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勇担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东西部医疗交流工作贡献着不平凡的力量。
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易丽萍:在这半年的帮扶时间里,我在这里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实事,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医院的技术有了提升,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地方,我的人生在这半年时间里没有留白,对我来说,感觉到非常非常幸福。
十三五即将过去,所有的援助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会宁的每一寸土地,面向“十四五”,它们必将化为强劲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支撑着会宁医疗卫生事业昂首迈向新的征程。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