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住户变新市民津市市59个老 [复制链接]

1#

“老住户”变“新市民”

——津市市59个老旧小区改造见闻

肖洋桂胡黎明

老旧小区告别“脏乱差”,环境变好,同时装上智能门禁,监控网络全覆盖,且出门15分钟即可来到公园,走进购物中心,找到服务网点。津市市59个老旧小区、户改造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改造完成后,“老住户”变“新市民”,不但住得安心,而且住得舒心。

近年来,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科学规划,细化责任,干在实处,全面改造年代久远的“黑瓦屋”。老旧小区生活环境、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大幅提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高位推动干在实处

11月9日,位于津市市汪家桥街道万寿路上的原橡胶厂小区内,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施工,出入小区的住户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对改造后的小区充满了憧憬。

“臭气熏天的日子总算熬到头了!”家住该小区7栋1楼的居民钟顺介绍,地下管网老化严重,家里厕所常常被堵塞,有时还倒灌出来,整个房间臭气熏天。今年国庆长假,远嫁深圳多年的侄女来探亲,都不好意思请进家门。

津市是个老工业城市,像这样的老旧小区众多,然而,因年代久远,配套设施严重缺失、居住环境差、小区管理无序,日常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已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符,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近年来,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居住环境改善,全面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主要领导带头包保街区改造,分管领导包保重点建设项目,其他项目由联系街道、社区的市级领导分别包保,确保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顺利推进。

尤其是今年来,复工复产后,各市级领导对老旧小区改造进行专题调研,政府常务会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夯实工作措施,落实资金保障。津市市分管领导调度,将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交办到各责任单位,并明确各项目时间节点,提出了“两个天”,即前期准备工作天内完成,项目施工、验收也严格控制在天内。

该市各责任单位明确所有项目推进时间节点、任务书、路线图,班子成员全体出动,包保到人,挂图作战。强化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调度,实行周会商、月调度、月通报,半年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目标任务。

同时,高标准规划旧改工作,全市分街区(片区)推进,按照留、改、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相近或相连的老旧小区通过拆除围墙等障碍物,通过补短、精点、优线、活片,带动老旧街区的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小区“无、破、乱”的问题。完善水电路气、补建车位、增设消防设施等,解决基础设施缺失问题;解决道路破损、外墙脱落、绿化不足等严重影响小区外观的问题;对小区乱搭盖、乱堆放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全面提升片区品质,在城市主次干道围合区域内,探索采取“一步一点二圈”设计,“一步”,即新建串联整个住宅区域的绿色健康步道,实现人与人的“连接”,小区与小区的“连接”;“一点”,即充分利用街区内的空坪隙地,打造一批关键性节点,比如口袋公园、社区展厅、儿童游乐场等,导入社区商业,建设更好的生态宜居环境;“两圈”,即“有序生活圈”,通过人行步道和车行道分设,串联起整个片区,有序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邻里服务网点,以满足周边15分钟生活圈的居民生活需求,“智能管理圈”,即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全域监控网络,安装智能门禁,设置智能充电区域。

多方整合共建共享

要不要道路白改黑?电、气、绿化、管线需不需要规整?停车位要怎么规划……津市从解决老旧小区民生“痛点”入手,突出双向发力,以微改造见大成效为导向,确保上情“吃得透”,下情“摸得准”,坚持“三先三后、一区一策、量力尽力”的原则贯穿始终。全面开展入户走访,实施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和意愿,形成“问题类、完善类、提升类”三张清单。召集社区规划师全程参与设计,分区域分层级召开座谈会,在居民的群策群议中,成型的规划方案深入到了每一处细节、得到了每一位居民的认可。

在汪家桥街道万寿苑街区改造现场,居民议论纷纷,为小区改造点赞。“现在政府越来越接地气了!听说咱们小区要改造,我们原先还担心改造不到位,现在大家心里的一些疑问和想法,专家全在活动上解答了,我们十分放心。”小区居民张大伯说,小区改造,政府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都考虑进去了。

广大群众还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具体工作中来。曾宪忠是津市三洲驿街道小区老住户,津市市自然资源局退休干部,有着多年的规划设计经验。曾宪忠在小区改造期间,主动带头拆除杂物间,还担任三洲驿街道大街区的“社区规划师”,凭借着多年的规划经验为小区改造“排雷”,地下管道哪个地方最薄弱,哪里是“肠梗阻”。

三洲驿街道大街区由政通、棉麻、生资、财委等15个老旧小区组成,这些小区大都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建设时间久远,普遍存在管网老化等问题。“政府有政策,帮我们把小区改造好,我们当然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曾宪忠表示。

资金整合也是津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大亮点。该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地方政府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改造资金有保障。坚持多元投入,增强改造活力,坚持“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居民合理共担机制,重点协调好管线单位参与出资,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可持续方式支持老旧小区改造。

财政列支专门资金,同时将老旧小区改造中央补助资金、发改口配套建设资金、生活污水处理资金、黑臭水体治理资金、专项债券、商务局拟的智能快递箱、民政口的日间照料中心资金、文化体育口的体育设备和图书资金等等8大类可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资金统一归集到住保专户,统筹使用。

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群众树立“共建共享、共同缔造”理念,在改造中出资出物出工出力。目前,街区居民通过自筹等方式出资近万元,水电管网线部门筹资多万元,吸引社会资本约万元。后期还将完成大物业的长效维护与运营。坚持市场化推进。对街区内具有一定收益的停车位、广告位等资源,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街区改造。

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家住汪家桥街道万寿苑街区雅梦苑小区的张女士,今年53岁,独自1人接送4岁孙儿上学。该小区距离幼儿园直线距离不足1千米,但因为周边老旧小区众多,围墙重重。左一个圈右一个圈,她要走近一个小时才能将小孩送到学校。而今,此次老旧小区改造,街区内21个独立小区的围墙全部推倒,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送小孩上学后,顺道去菜市场买个菜,一个来回也不要半个小时。现在感觉方便多了。”她高兴地说。

据津市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合林介绍,该市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以人为核心,全力打造温馨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通过“拆违建、拆围墙”,打破原有空间分割,整合公共空间。同时,科学规划交通组织体系,改一个出口为全方位多个出口,通过环状互联、人车分流、合理标识,形成外联内畅的出行格局,让居民畅行市区、畅游小区。

据悉,该市还整合街区周边教育、养老、创业、交通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终身学习、全民康养、大众创新、15分钟出行圈”等需求场景。补齐基础设施配套短板,坚持从“衣食住行”到“娱教医养”,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新增车位个,新增充电桩49个、日间照料中心(含之前已有的)3个、适老化设施30个、电子书吧3个、智能运动设施5个、体育设施54个(套)、景观节点17个。

津市市还将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通过智能监控和预警,做到“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号”,打造“无网无毒无诈”三无”街区(即无物理防盗网改为智能围墙、无吸毒贩毒、无电信诈骗)、人防物防技防联动的安全小区。并按照“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要求,继续拓展政务服务下沉事项,通过智能升级,进一步压减流程、时间和资料,实现街区就近半、随时办、掌上办。引进智能快递柜系统,打通快递投放“最后一百米”。

津市还探索老旧小区后期管理长效机制,改造后的城镇老旧小区,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为成员的议事机制。通过民主评议选举街区长2个、片区长12个、楼栋长个,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街区自治工作网”。并积极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实施管理,目前,新改造的小区专业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47%。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当地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建设,倡导友好睦邻,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7支、吸纳志愿者近百人。尤其万寿苑街区成立“街区自改委”,由退休老干部、无职党员、热心居民等组成,主动做好群众发动、宣传组织、意见征集、矛盾调处等工作,成为街区改造“居民牵头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